2009年9月17日 星期四

主機板插槽說明

主機板外觀這是目前新的主機板的模樣,看起來密密麻麻跟鬼一樣。你電腦裡裝的可能沒這麼高級,花樣也不一定這麼多,但某些東西是每一張主機板都會有的。先把一定會有的東西框出來標號,依序做介紹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1.CPU插槽(CPU Socket)















首先,主機板一定有個插槽放CPU,不同的主機板通常會有不同的CPU插槽型式,以支援不同的CPU,而即使插槽型式一樣,主機板也不一定都能支援,這跟CPU或主機板的世代交替,或是廠商自己劃分產品定位有關。而在照片左端有一個八個洞白色插槽,那是給CPU供電用的。
















這是插上電源插頭之後的樣子,在CPU的章節有提到,現在高階CPU的耗電TDP非常高,所以要有專門的電源模組,特別給CPU用。另外,CPU是很精密的電子零件,它有固定範圍的工作電壓,過高過低都會傷到CPU,所以CPU插槽旁邊都會佈滿一顆顆的小圓柱(照片中銀色紫色交錯的東西)。這些「電容」的作用像小型的電池,當輸入電壓較高時就儲存電力,輸入電壓較低時就釋放電力,而快速的儲存和釋放,會讓供電保持在一個較穩定的環境,而不是上上下下的暴風雨。喜歡超頻的玩家會很在意這些電容,因為這是穩定電壓的零件之一,可提升電源的純淨度,玩家會講究電容的型式(固態或電解)、廠牌(日系或台系),甚至是安裝(插件式或SMD式)的方法,為的就是給CPU最穩定的環境,達到超頻的爽度。但要注意,穩壓不是只有電容在做,而是要搭配其他零件(如電容旁邊的R25方塊,電感)和整體線路,不一定用上高級電容就保証有高級電源,最重要的還是主機板的線路設計方式。而現在主機板常常標榜的「分相」,就是把供電的電流和電壓分開成數個,比如原本輸入120W,可拆成四相各30W,由於每一相的負載較低,比較容易保持供電的穩定度。一般說來分相愈多,電源的環境就愈好,但這並非絕對,設計功力還是最重要的。而要看分幾相,可以數一下電容或電感的個數,電容數除二或電感個數通常就是相數,但這只是「通常」,依然不是絕對,照片中的主機板是四相電源。

2.記憶體插槽(DRAM Slot)

這長條狀的插槽就是插記憶體用的,一般主機板會有2~4條,或更多,緊鄰著CPU和北橋晶片。














3.北橋晶片(Northbridge)北橋是主機板上最重要的晶片,負責連接CPU、記憶體和顯示卡,通常中階以上的主機板都會在北橋上裝散熱片或風扇,因為它就像CPU一樣會發熱。照片中是拆下散熱器後的模樣,紫色的東西可能是散熱用的貼紙,我不敢硬摳下來,不過北橋就和CPU一樣,都是一顆晶片。















4.南橋晶片(Southbridge)















南橋是主機板上的老二,和北橋互連並連接其他週邊,我們熟知的主機板「功能」大多來自南橋,比如USB、網路、音效、SATA/IDE硬碟,都是從南橋連出來的。它也是一顆晶片,照片中看起來好像比北橋還大,那只是晶片製程和封裝的型式不同。現在主機板為了差異化,有時南北橋都會做散熱片,甚至還兼做造型,讓南北橋與CPU旁的穩壓線路全部連在一起做散熱。當然,通常只有高階產品才會這樣做,入門主機板黏個散熱片就算很有義氣了。
















5.擴充卡插槽(Expansion Card Slot)

















雖然某些主機板已經內建了「所有」必要的東西,比如網路、音效、甚至顯示晶片,但還是有擴充的需求,這些插槽就是拿來裝別的卡,比如插上電視卡就可以在電腦上看天下第一味,或是插無線網卡,讓桌上型電腦也能無線化。而最常見的,就是插一張顯示卡。

















這是顯示卡插上PCI-Express插槽,網路卡插上PCI插槽的樣子。PCI-Express或PCI都是擴充卡的插槽型式,從名字也看得出來,PCI-Express比較先進。

6.硬碟/光碟機插槽(IDE、SATA)

















藍色小插槽和黃色長一堆針的,都是連接硬碟或光碟機用的,藍色的是SATA、黃色的是IDE(或叫PATA),現在IDE通常只有光碟在用了,硬碟幾乎快全面轉換到SATA了。左邊那堆黃綠紅的小針腳是連接機殼用的,比如機殼上的USB、電源鍵、燈號等等,這部分的安裝通常要參考主機板說明書,每一張主機板的針腳並不固定。

















SATA和IDE的排線,很明顯看的出來SATA的插拔方便多了。


7.整合週邊(Integrated Peripherals)












這些主機板本身功能的輸出輸入口。USB和網路插孔應該認得出來,右邊六個洞是音訊輸出和輸入,左邊兩個圓的是PS/2,插舊型的鍵盤和滑鼠,其他光纖輸出(音訊)、eSATA(外接硬碟)、IEEE 1394(週邊)的位置如圖所示。

8.BIOS 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那個看起來像水銀電池的東西,嗯....就是電池。用來供電給BIOS,儲存主機板的設定和時間,就算電源拔掉,資料也可以保留很長一段時間。至於BIOS(Basic Input/Output System),有點像是主機板內建的「軟體」,用來辨識主機板上的各式裝置,調整各種設定,再交給作業系統啟動,BIOS是開機過程中的第一步,BIOS辨識完畢之後再給作業系統接手。BIOS軟體通常放在一個很小的Flash ROM儲存裝置(可以刷BIOS更新內容),照片中貼著綠色貼紙的就是,和旁邊的插槽相比真的超小。 















電腦開機時可能會秀這樣的圖形或文字,通常一閃而過,但一定會顯示按什麼鍵可以進入BIOS設定,一般是按DEL或F1。早期的BIOS可以用一個方法「定住」,就是把鍵盤線拔掉,BIOS就會停在一個錯誤訊息,可以仔細看清楚,但現在不一定管用了,只能用各位高超的動態視覺,或是按「Pause」鍵停住。哈!突然想到一個關於BIOS的冷笑話,很久很久以前,隨插即用的USB鍵盤還沒那麼普及時,BIOS預設若沒抓到PS/2鍵盤就會停住,然後出現「keyboard not present , please press F1 key to continue」(找不到鍵盤,請按F1鍵繼續).....啊就找不到鍵盤了,是要用什麼按?念力嗎?對不起,我耍冷了......
















這是最常見的BIOS畫面,現在BIOS不止拿來做基本的硬體設定,最重要功能已經變成是超頻了,BIOS也是各家主機板廠差異化的主要部分,之後我們會有完整一個章節來介紹BIOS。


9.電源輸入(ATX Power Connector)


















南北橋要吃電、記憶體要吃電、顯示卡要吃電,就連USB也要吃電(雖然不多),而電就從這個20或24針的電源插座進來,供電給整張主機板。這插槽是給電源供應器插的地方,就像主機板其他有電源輸入的地方一樣,旁邊一定有電容排排站。


資料來源: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jw!FAzbxDiTHRNSA_2xrh5MOBij/article?mid=719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